1 解讀習近平的民營企業座談會
習近平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
2月17日
習近平在北京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其他3名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丁薛祥、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了會議。
據官媒報導,6名民營企業代表在座談會上發言,就「新形勢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這6人分別是任正非(華為)、王傳福(比亞迪)、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虞仁榮(韋爾半導體)、王興興(宇樹科技)和雷軍(小米集團)。
發言結束後,習近平發表了講話。習近平的發言重點包括:
- 習近平說,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以及黨的理論和實踐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
- 習近平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
- 習近平承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
- 習近平要求民營企業家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上來。他還告訴他們要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
- 習近平說,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工作重點。此外,黨中央定了的就要堅決執行,不能打折扣。
- 習近平要求,要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問題。他還強調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
- 習近平要求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滿懷創業和報國激情,不斷提升理想境界。
***
中共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了習近平與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畫面顯示,14名來自大型科技、電動車和電池公司的高管坐在習近平及其領導人的正對面,另有8名企業家坐在桌子兩側。其他商界領袖和相關部委的官員也有出席。
坐在習近平对面的14名高管分别是:
- 曾毓群,寧德時代(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董事長。
- 马雲,阿里巴巴共同創始人。
- 冷友斌,中國最大的嬰兒配方奶粉供應商之一飛鹤乳業董事長。
- 南存輝,正泰集團(中國能源產品製造商)董事長。
- 王興興,宇樹科技(中國機器人公司)創始人。
- 劉永好,新希望集團(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商)創始人兼董事長。
- 任正非,華為創始人。
- 王傳福,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
- 虞仁榮,韋爾半導體董事長。
- 雷軍,小米集團CEO。
- 齊向東,360安全公司聯合創始人,奇安信科技(中國網絡安全公司)董事長。
- 黃代放,匯源果汁創始人及前董事長。
- 馬化騰,騰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 梁文鋒,DeepSeek創辦人。
中央電視台的畫面顯示,座談會結束後,習近平與14位企業家一一握手。
背景
習近平與民營企業家座談是2018年以來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於2018年11月1日和2020年7月21日舉行。
習近平的座談會是在經濟數據和狀況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召開的,包括持續通縮、營商環境黯淡、需求不振等。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中國還面臨與美國的貿易和其他緊張局勢升級的威脅。
我們的分析
1.習近平在這個時候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和挑戰。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困境已經糟糕到足以讓習近平放下自尊,將阿里巴巴的馬雲「召回」舞台中央。習近平領導層之前在阻止螞蟻集團破紀錄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後針對並邊緣化馬雲,很可能是因為馬雲與習近平的派系對手有聯繫,而首次公開募股(IPO)會讓習近平的敵人賺得盆滿缽滿,同時為北京帶來巨大風險。
習近平的座談會似乎也是在嘗試召集中國領先的科技公司和企業家進行更多創新,突破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戰」所造成的瓶頸,並希望重振中國經濟。會議上,在習近平領導層正前方就坐的14名民營企業家中,大部分都是從事科技工作,這發出了一個訊號:北京希望在支持民營經濟的過程中,將科技發展和創新放在優先位置。習近平領導層對科技的推動是合乎常理的,因為即使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西方的制裁和技術限制),但外國投資者仍然對中國的技術(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等)感興趣並持樂觀態度。
2.習近平領導層拯救中國經濟的最新計劃會有多大成效,我們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中共當局必須克服重重困難與矛盾,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首先,中共的意識形態和體制是民營經濟成長的剋星,自然會扼殺創新。中國當前的許多經濟困境(如房地產泡沫破滅、科技企業受到遏制等)都源自於加強黨對經濟的領導,包括「國進民退」現象和推動「共同富裕」。只要習近平繼續依靠維護黨在政權中的至高無上地位來鞏固權力,中共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收緊而不是放鬆對經濟的控制。
同時,習近平對意識形態的堅持,意味著他在座談會上對支持民營經濟的承諾是空洞的,不能讓人放心。由於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除私有制,中共永遠不會「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其「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一旦危機過去,政權認為民營經濟並不重要,它就會動手瓦解民營經濟,以「與時俱進」。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都很清楚,中共是不會信守承諾的;儘管中共曾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但自從回歸以來,它就急不可待地將該地區變成「赤化香港」,並在2020年通過《香港國家安全法》,實質上對香港實施了全面的政治控制。
其次,如果中共不能公開承認中國當前經濟問題的真實程度,北京就無法監督民營經濟和挽救經濟的成功推進。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座談會上聲稱民營經濟的困難和挑戰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而實際上,這三句話反過來說更準確。此外,6位企業家在座談會上發表的關於「新形勢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其他在非公開場合提出的反饋意見,很可能受到中共官員的嚴格審查,他們不想讓習近平聽到政策失敗的「壞消息」,以免因此受到懲罰。由於習近平基本上被困在資訊與情報的「繭房」中,中共當局將難以提出足夠的政策,將中國經濟從困境中拉出來。
最後,習近平必須克服官僚主義和深受黨文化影響的官僚體系中產生的其他問題,才能成功實施他的政策。在座談會上,習近平顯示他對地方政府給民營企業家帶來的麻煩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例如拖欠民營企業賬款,以及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然而,面臨財政短缺的地方政府,以及希望確保其「政績」的地方官員,都沒有動力去糾正他們對民營企業造成的問題。相反,地方官員很可能會表面上遵從習近平領導層的要求,讓他的民營經濟政策停留在文件上。與此同時,地方官員將繼續想方設法從民營企業身上榨取錢財,無論是高額罰款、打壓、「遠洋捕撈」還是「以刑化債」。
2 《求是》要求愛黨,提高「全面從嚴治黨」水平
2月1日
中共中央思想刊物《求是》刊登了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部分講話內容。
這篇題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求是》文章值得注意的觀點有:
- 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 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
- 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抓好家風。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
2月16日
《求是》刊登了習近平2024年6月27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該文題為《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提出了幾個值得注意的觀點:
- 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而且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四種危險」(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衆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將長期存在。
- 嚴密黨的組織體系,關鍵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根本做到「兩個維護」(維護習近平在中共的核心地位,維護黨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 黨要抓好思想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持之以恆加強黨性教育。
- 要突出政治監督;抓好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監督;突出對「三重一大」(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大額資金使用)事項監督;突出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切實讓特權現象和腐敗問題無所遁形。
- 制度建設要與管黨治黨需要相適應、與黨的各項建設相配套,全方位織密制度的籠子。同時,要防止制度過於煩瑣、陷入「制度陷阱」。要加強系統集成,使各項制度成爲有機整體,避免出現相互割裂、相互掣肘、碎片化現象。
- 政治局委員要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帶好頭。
我們的分析
隨著中國內外挑戰日益增多,中共正加倍加大宣傳力度,讓黨內幹部和官員與習近平領導層保持一致。
1.《求是》的文章《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風》試圖將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愛家」)與愛國主義(「愛國」)相融合,並向下一代灌輸「愛黨」的思想。
然而,這些宣傳卻輕易忽略了傳統家庭價值觀與社會主義之間根本不相容的地方。社會主義要求個人將集體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家庭和自己的利益之上。如果國家提出要求,個人就必須做出個人和家庭的犧牲,在文化大革命和中共的其他政治運動中,慘痛的例子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家庭傳統上會優先保護家庭單位、家庭成員及其利益。
乍聽起來,《求是》要求領導官員帶頭「抓好家風」和「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像是北京在官場提倡廉潔和良好價值觀的努力。然而,如果從黨文化的角度來看,《求是》更像是在要求幹部及其家人維護黨的集中領導,以及儒家所提倡的上下級之間嚴格的「權威」關係。《求是》很可能也在指示幹部們不要形成「團團夥夥」和挑戰中央領導。
2.《求是》這篇《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間接承認,習近平長達12年的反腐運動未能杜絕腐敗,政權繼續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另外,習近平談到長期面對「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也是默認他對根本解決中共專制體制和官僚文化的嚴重缺陷缺乏信心。
中共有一種傾向,就是越是強調的東西,越是麻煩大的東西。因此,習近平一再要求加強黨紀和「從嚴治黨」,間接地表明他難以維護自己的「權威」,需要升級反腐敗工作,以保持官員對他的「忠誠」。同時,習近平也承認,過度的黨紀和嚴格的規範會妨礙管治,造成內部功能失調,導致「相互割裂、相互掣肘、碎片化」。
3.習近平認為,他的權力源自於黨,只有在黨的體制內才能做成事情。然而,習近平越是在體制內努力維護自己的權力、提高治理效率,他就越是在中共的體制問題上碰壁。除非習近平願意跳出框框,否則他將陷入風險與挑戰的惡性循環,而解決這些風險與挑戰的方案最終只會使風險與挑戰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