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rint
分享在 email

從中央設立決策議事協調機構看習近平的權力動態

此分析來自 2025 年 7 月 4 日的時事簡報

  6月政治局會議

6月30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會議稱,設立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是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的重要制度安排。

會議還說,制定出台《條例》,對於發揮好對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職能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這些機構的主要作用是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對重大工作實施更爲有效的統領和協調。

會議進一步要求,該機構必須做到:

  • 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
  • 要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
  • 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務求實效。

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在北京舉行,主題是「健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治『四風』長效機制」。

習近平主持學習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的講話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包括:

  1. 自我革命是「第二個答案」
  • 自我革命是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
  • 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一條重要經驗。
  1. 中央八項規定的歷史意義
  • 中央八項規定是黨中央「徙木立信」的標誌性舉措。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八項規定開局破題,從中央政治局帶頭做起,剎住了不少過去認爲不可能剎住的歪風,祛除了一些多年難以祛除的頑瘴痼疾,解決了很多群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風政風煥然一新。
  1. 自我革命的五大落實方向
  • 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更要以身作則。
  • 黨員必須增強黨性。
  • 反腐敗必須規範權力運行。
  • 從嚴監督執紀和堅決處理違規行為。
  • 落實管黨治黨責任鏈條。中央政治局委員要爲全黨樹標杆、作表率。

  《求是》呼籲團結一致

7月1

中共中央思想刊物《求是》發表題為《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的文章

這篇文章彙編了習近平在 2016 年 10 月至 2025 年 4 月間多次演講中的重要講話。文章嘗試系統地闡述 「團結奮鬥 」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與實踐路徑,是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文章的中心主題是:

  • 實現民族復興必須靠團結奮鬥;
  • 面對內外挑戰必須增強鬥爭精神和行動力;
  •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需匯聚人民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奮勇向前。

文章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 團結奮鬥是中共的歷史經驗總結
  • 中共政權能夠走到今天,是因爲始終堅持團結奮鬥。
  • 團結奮鬥是中共取得一切成就的最顯著精神標識。
  • 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到脫貧攻堅,皆以團結奮鬥爲內核。
  1. 團結與奮鬥的內在關係
  • 幸福源於奮鬥,奮鬥本身即是一種幸福。
  • 團結源於共同目標,最有力的奮鬥是建立在牢固團結之上。
  • 歷史由奮鬥者書寫,只有持續奮鬥纔可能達成長期目標。
  1. 強調鬥爭精神與戰略定力
  • 民族復興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 面對外部遏制與圍堵,必須保持戰略清醒與主動進攻姿態。
  • 提出「新時代偉大斗爭」的戰略意義,尤其指出「逃避退縮是死路一條」。
  1. 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團結奮鬥
  •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事業,必須依靠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 強調「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發展理念。
  • 風高浪急是常態,必須依靠團結的力量乘風破浪。
  1. 全黨動員與人民路線
  • 全黨要牢牢把握「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 注重群衆路線與人民監督,強化黨群一體、心連心。
  • 提出「團結奮鬥是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1. 歷史視角與文化傳承
  • 從紅軍長征、五四運動、辛亥革命等歷史節點,強化「團結奮鬥」之歷史傳承。
  • 以「百年奮鬥史」爲精神座標,強調「鬥爭——勝利」的發展邏輯。

  背景

隨著中文圈關於習近平所謂的「失勢」的傳言和猜測不斷傳播,習近平和中共的活動和措施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然而,公開的資訊以及近幾個月來習近平和中共的運作方式,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習近平的權力受到了猜測的嚴重威脅。

  我們的分析

中共公布《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工作條例》,導致一些海外華人評論家和其他外部中國觀察圈人士得出習近平 「失勢 」的結論。

考慮到中共的基本運作原則,這種猜測站不住腳。如果習近平真的已經下台或失去對權力的重大控制,中共就沒有必要改革中央政府的決策協調機制——此舉只會再次強調和鞏固習近平的權威——而政治局常委只需恢復「集體領導制」,直接處理因習近平決策失誤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即可。中共也沒有必要含蓄地羞辱習近平,讓他主持一個為了削弱自己而制定措施的會議。

以下,我們將檢視審議《條例》的政治局會議的關鍵細節和導致《條例》出現的背景,以及其他近期和之前的發展,以更徹底地探討「《條例》是習近平失勢」的說法,並為《條例》的出台提供更可信的解釋。

1. 中共官媒對 6 月政治局會議的通稿提供了有關《條例》目的和習近平目前政治地位的線索。通稿稱,設立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是「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重大任務落實」的重要制度安排——這明顯點出習近平在政權中的「定於一尊」的地位。

目前,監督決策協調的機構屈指可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負責制定重大經濟政策,並就經濟、社會、產業和改革問題向國務院領導提供政策建議和評估。其他重要的中央決策機構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及其下屬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中央財經事務委員會。該《條例》的出台很可能需要設立負責決策和協調的更多高級和有針對性的機構。這項制度安排符合黨中央在中共二十大後要求中共黨員落實黨的二十大、其他全會精神和其他中央指示,以及國家審計署2024年審計發現地方在落實中央政策方面的失誤。

通稿還稱,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要「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並注意「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務求實效」。換句話說,《條例》是習近平領導層試圖讓中央和地方政府正確執行習近平的決策、部署和政策,從而改善治理,讓中共政權更好地擺脫重重危機,而不是讓官員默認「寧左勿右」和其他看似「政治正確」的政策執行,對政權和習近平領導層的議程弊大於利。

習近平領導層先前已發現官員錯誤解讀和執行黨中央指示的問題。早在2016年,官方媒體就提出「合成謬誤」的概念,指官員未能按照習近平領導層的意圖執行北京的政策而引發麻煩的事件。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的政策失靈愈演愈烈,「合成謬誤」一詞也被用來推卸責任。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時任中央財經事務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韓文秀呼吁官員們「既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也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最近出現的一個典型的「合成謬誤」例子是官員們過分執行習近平領導層的從嚴治黨和節約運動。3 月兩會後不久,北京發起政治運動,號召重視中央八項規定,並派遣中央指導組監督執行。5 月 19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修訂後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對公務宴會實施「禁煙、禁酒」規定。為了強調該措施的必要性,反腐機關和各省黨委多次公佈與飲酒相關的事故或傷亡案例。

在「禁酒令 」的影響下,一些地方政府再次強調要嚴守黨的紀律,並將針對不規範飲宴和官員飲酒文化的規定擴大為全面禁酒和禁止外出就餐。這導致中國白酒股價大幅下跌,並影響到餐飲業。

地方政府過度熱衷於維護習近平領導層最新的從嚴治黨和節約運動,導致官媒和黨媒發表了多篇針對這一問題的評論文章。《人民日報》在 6 月 17 日的一篇評論中表示,「個別地方『層層加碼』,把『禁止違規吃喝』簡單等同於『禁止吃喝』」。《人民日報》寫道:「這種行爲也是懶政,是形式主義的變種,讓商家失了生意,也讓民生煙火黯淡。」《人民日報》還說,「層層加碼的代價,最終壓在勞動者肩頭。」文章進一步稱,節約運動的真正目的是防止貪污腐敗,確保公共資金的合理使用,而不是扼殺正常的社會互動和經濟活動,重點應放在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人民日報》也批評當地官員採取「一刀切」的政策執行方式。

因此,關於《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工作條例》的出台,必須與最近的節約運動執行上的麻煩以及其他官員在治理上表現出「合成謬誤」的事例放在一起考慮。

制定《條例》的另一個合理原因是,習近平需要一個機制來減少未來管治失誤的出現,並為未來的管治失誤推卸責任。自上任以來,習近平監督了許多有缺陷或不成功的政策,包括「清零」、北京對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的處理,以及各種經濟政策。習近平領導層加強了對政策執行的監督,現在可以將治理失誤的部分責任轉嫁給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門,同時確保其形象保持「偉光正」(即錯的不是習近平的政策,而是下級官員對政策的不正確執行)。

2. 6月份政治局會議出台《條例》前後的中共宣傳和政治會議顯示,習近平仍然牢牢掌控大局。

1)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會的畫面顯示,習近平坐在黃金位置,強調他在政治局常委和中共政權中「定於一尊」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侠——一些海外華人評論家推測他目前手握「實際軍權」——被看到與其他官員一起在側排的桌子上認真做筆記。不過,張又侠似乎已從第三排的角落座位移到第二排的中間座位,這可能是由於出席學習會的人數明顯增加所致。

2)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會強調,習近平的 「自我革命」(即反腐運動)是中共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這一點以及對習近平的 「八項規定 」的宣傳,強調了習近平對政權的貢獻(同時暗示了他的前任留給他的棘手問題)和他「定於一尊」的地位。

對習的 「自我革命 」運動的強調也預示了官場的持續清洗。

3)《求是》的「團結奮鬥」文章顯示,習近平為政權設定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方向沒有改變。這與坊間傳言及猜測習近平已被堅持鄧小平思想的高層幹部所取代相矛盾;如果習近平真的下台,黨內應該回歸到鄧小平的「韜光養晦」路線,而不是在對外事務上鼓吹「鬥爭」。

另外,習近平要求黨內「團結奮鬥」,暗示黨內不團結(即殘餘的派系鬥爭和不忠分子)和幹部中的消極(「躺平」、「不作為」等)。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何習近平在6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提出《黨中央決策協調機構工作條例》,並要求這些機構「提出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

「『透視中國』的洞察力之廣博——從經濟到軍事再到治理,所有這些都以對當權者的卓越的報導為基礎——令人印象深刻。在我五十多年的深入閱讀中國的經驗中,無論是非機密還是機密的情報,『透視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James Newman
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從『透視中國』的報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獨特的見解。」

白邦瑞, 《百年馬拉松》作者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戰略高級研究員

「感謝貴團隊的信息和分析。 非常有用。」

Ravni Thakur,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透視中國』的研究幫助我投資或退出中國的公司。」

Charles Nelson, Managing Director, Murdock Capital Partners

「我重視『透視中國』,因爲它的文章(尤其是涉及中共的歷史、當前的局勢和派系政治)總是很精彩。它的分析簡潔、精闢,沒有那些主導華盛頓特區和美國公司董事會中國政策討論的陳詞濫調。它清楚地界定了中共對美國和平與繁榮以及全球穩定的威脅,也代表了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的重大貢獻。我很感激『透視中國』,願它蒸蒸日上!」

Lee Smith,作家兼記者

「貴團隊的見解極大地幫助我們完成對重大問題的定期深入分析。」

Ms. Nicoleta Buracinschi, 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館

「作為會員,我對於您們的服務及所有增進我們理解的深層信息,我感到非常幸運、非常滿意。透視中國極大地幫助我拓寬了有關中國的視野。」

James Newman,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明教授提供的中美貿易戰信息,對於台灣科技產業來說非常有價值。 我們公司基本上按照明教授的預測佈局,擴大了公司規模,豐富了產品線。這讓我們能夠在2019年承接來自中國的大訂單。」

邱先生,台灣瑞昱半導體研發中心(Realtek R&D center)

透視中國對中共的研究,每一個細節都十分深入,非常有參考價值,有助於外國研究人員理解中共以及中國真實國情。」

Baterdene,蒙古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

「[透視中國]對中國內部了解透徹、局勢的分析較為深刻,對中國的資訊有與市面其他同等信息不一樣的地方。希望從透視中國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香港財經日報 (BUSINESSTIMES.COM.HK )

「明居正老師和透視中國團隊的預測,對我們製訂新聞報道方針和預計中國和香港政府的下一步,具有好高的參考價值。」

陳妙玲,香港電台新聞部中國組副組長

透視中國總是發表有關中國精英政治有趣和刺激的分析。關注透視中國的分析,特別是派系鬥爭,是非常有價值的。」

Lee Jones,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國際政治副教授

透視中國對我教授的美國外交政策課非常有用,因為透視中國的觀點與已廣泛接受的『美國應該跟中國合作』的論點不同,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用思辨的方法去觀察當代重大問題。」

Roy Licklider,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兼職教授

「作為一名駐華記者,透視中國對我來說,是深入了解中共如何運作的一個非常可靠的信息來源,從中了解到很多中共派系鬥爭和習近平所面臨的挑戰。」

Sebastien Ricci,法新社駐中國和蒙古記者

透視中國對中美貿易戰和朝鮮的洞察力非常強。 他們的預測通常很準確,毫無疑問這是非常有幫助的。」

Sebastien Ricci,法新社駐中國和蒙古記者

「我發現對於中國的局勢發展,透視中國提供了具有更深度和更廣度的分析,而傳統媒體對於中國的政治、政策缺少這種精準、細緻的描述。」

John Lipsky,彼得 G·彼得森傑出學者,基辛格全球事務中心

透視中國的洞見分析有助於我在劍橋教學,及服務於英國公眾的政策分析。」

Kun-Chin Lin 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大學政治學講師,地緣政治學中心副主任

透視中國對中共的動態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分析,是培養未來懂中共內鬥的漢學專家的絕佳教材。」

Stephen Nagy,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高級副教授

「我發現透視中國特別有助於指導學生了解中國政治的複雜性以及中共內鬥對美中關係未來的影響。」

Howard Sanborn, 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

透視中國是我最有用(和最有趣)的資源之一。」
James Newman,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明教授與他的團隊所做之局勢判斷都非常有遠見且方向也正確;在現今媒體參雜著許多真假難辨的新聞資料中,更是需要透視中國團隊以專業的角度來判斷這個詭譎多變的世界。」

劉正川, 嘉義大學榮譽教授

「非常的精闢,也非常的有見地,能夠洞悉事情發生的原因及預估未來發展的趨勢,尤其中美貿易大戰,台灣該應對的態度,有很好的見解。」

游朝堂,亞洲大學會計與資訊學系客座教授

「我贊同透視中國對中共惡意活動的分析,比如涉及到我們校園內的孔子學院。」

Robert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 印度藏傳佛教研究 Jey Tsong Khapa名譽教授

「從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我不時閱讀透視中國的文章,更深入理解了中共政權的本質,正如透視中國所說。這有助我解讀中國精英政治的黑盒,並在香港網上電台節目中引用,獲益匪淺!」

陶君行,社會民主連線前主席、網台「香港花生 」創辦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