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90天關稅暫停期間很難接受美國的要求並達成更長期協議,因爲其受制於中國經濟現實、對意識形態正統性的堅持以及對政權穩定的優先關切。
5月12日,美國和中國共同宣佈達成貿易協議。在瑞士日內瓦週末談判後達成的協議中,雙方同意暫停各自加徵的關稅90天,並建立經濟和貿易關係磋商機制。在90天內,美國將把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45%下調至30%,中國將把反關稅從125%下調至10%。
北京還同意撤銷自 4 月 2 日(「解放日」)以來對美國實施的非關稅反制措施。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於 5 月 12 日簽署行政命令,將針對低價值包裹的「小額豁免」關稅從 120% 降低至 54%,此舉給 Shein 和 Temu 等中國大型電子商務公司帶來了一些喘息機會。
關稅停火為中國贏得了喘息的空間,但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問題遠未解決。中共對安全、控制和意識形態的關注也使中美長期貿易協議的前景黯淡。
誰是贏家?
大多數主流媒體、評論員和學者都將 5 月 12 日的中美貿易協議描述為川普總統的「失敗」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勝利」。但仔細分析後,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
首先,在「解放日」之後,美國的關稅仍然比 90 天暫停期間的中國關稅高出三倍。在 5 月 10 日至 11 日的雙邊貿易談判之前,中國要求取消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所有關稅。此外,美國提高關稅的威脅並未結束;川普在白宮對記者表示,如果暫停期間未能達成長期協議,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將「大幅提高」,但不會達到 145%。
在考慮到4月2日前的關稅後,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率目前估計約為50%。如果美國長期維持約50%的關稅制度,或在貿易談判破裂後提高關稅,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巨大壓力。中國出口企業利潤率僅為平均5%至10%,已陷入困境,其生存高度依賴平均8%至10%的出口退稅。面對美國高關稅,這些企業不得不選擇承擔日益增加的損失並放棄美國市場;或耗盡資源,寄希望於兩國能通過談判達成解決方案。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即使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暫時緩和,北京都可能面臨大量企業倒閉的局面。
與此同時,川普繼續實施關稅將促使美國進口商和製造商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潛在成本上漲,促使企業重新評估戰略和運營。許多美國公司可能會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大陸,或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從國內供應商處採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轉移將刺激美國製造業的需求,擴大美國國內產能,並為美國帶來長期經濟利益,而中國製造業和經濟將遭受難以逆轉的打擊。
最後,其他希望減輕美國關稅影響的國家可能會主動滿足華盛頓的貿易要求,並在90天關稅暫停期間急於達成新的貿易協議。此類協議可能包括限制中國商品通過第三國轉運以及限制投資,這很可能重塑全球貿易格局,對美國有利,對中國不利。
能否達成更長期的協議?
中共在90天關稅暫停期間很難接受美國的要求並達成更長期協議,因爲其受制於中國經濟現實、對意識形態正統性的堅持以及對政權穩定的優先關切。
在表面上,中國可以通過將 2.6 萬億美元的年進口市場的一部分轉向美國商品(2024 年對美國實現 5200 億美元的出口和 1600 億美元的進口)從而縮小 2900 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北京將總進口額的 10%(2600 億美元)分配給美國,就可以縮小雙邊貿易逆差,給川普總統一個減輕對中國關稅壓力的理由。
然而,全球貿易和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使中國難以簡單地增加美國商品的進口。將 2600 億美元的進口轉向美國,意味著中國必須削減對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關鍵夥伴的採購,從而擾亂精心協調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關係。這種轉變具有深遠的影響,實際上難以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需求疲軟,北京難以僅僅通過增加從美國進口來解決問題。即使北京能夠刺激2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國內消費,中國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也可能主導這一市場,留給美國企業獲得顯著份額的機會寥寥無幾。
北京幾乎不可能滿足美國要求中國減少出口依賴的訴求。中共在後毛澤東時代合法性建立在經濟表現基礎上,而中國經濟表現又高度依賴出口和「世界工廠」地位。轉向減少出口需要結構性改革,而結構性改革對經濟表現的影響將危及中共的政治基礎。
最後,如果中共滿足川普「開放」中國的訴求,中共政權將面臨生存問題。川普稱這是雙方討論的「最大問題」。例如,全面市場自由化可能會引發國內產業衝突,加劇經濟不穩定。
國有企業自由化也會危及黨的控制權。2023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445萬億元,非金融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爲379萬億元,行政資產總額爲64萬億元,合計900萬億元。這些實體對中共對社會資源的控制至關重要,並確保了9000萬財政供養人員的忠誠度。
北京向華盛頓做出經濟讓步的能力,很可能受到其爲確保政權穩定而能做出何種妥協的限制。如果中共無法做出實質性妥協,那麼中美貿易衝突的永久性解決將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