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問歐洲期間,習近平的言論和簽署的協議暗示了中國的經濟困境以及與歐盟和美國關係的持續緊張。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5月的第二週開始了近5年來的首次歐洲之行。5 月 5 日至 10 日,習近平夫婦及一批高級官員訪問了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
此行發生在中國與西方關係日益緊張之際。歐盟已與美國一道,公開指責北京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的行爲。歐盟還對中國向歐洲大量輸出電動車、太陽能板及其他商品表示擔憂,認爲這是中國試圖通過出口解決其經濟危機的表現。
在訪問期間,習近平的言論和簽署的協議暗示了中國的經濟困境以及與歐盟和美國關係的持續緊張。
沒有讓步
習近平在訪問的3個歐洲國家都受到了隆重接待。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爲習鋪設了紅地毯,舉行了歡迎遊行和豪華宴會。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在比利牛斯山為習近平舉辦了一場私人活動,以回敬他於2023年4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受到的接待。在那裏,兩對領導人夫婦觀看了傳統舞蹈表演,並享用了當地生產的火腿、羊肉、奶酪和藍莓派作爲午餐。
儘管受到特殊待遇,習近平在法國的時光可能是此行中最不愉快的。5 月 6 日,習近平、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愛麗舍宮進行了閉門會談。根據新聞聲明,馮德萊恩敦促中國利用「其所有影響力」促使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討論了中國承諾不向俄羅斯運送致命裝備,以及需要採取更多努力「限制向俄羅斯運送進入戰場的軍民兩用物資」。她還呼籲中國政府解決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並補充說,歐盟將與日益受到中國市場扭曲影響的G7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密切協調」。
習近平反駁了歐盟關於歐洲市場被中國商品淹沒的擔憂。據中共官媒報導,習近平說:「不存在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習近平也沒有妥當回應北京對俄羅斯的支持,而是默認使用了標準的宣傳說辭,稱中國「既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當事方、參與方」。然而,習近平支持了馬克龍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期間全球衝突休戰的呼籲。
馬克龍後來因爲向習近平示好而受到批評。然而,馬克龍與馮德萊恩一起對習近平進行對抗的意願表明,法國和歐盟最終將與美國站在一起,如果烏克蘭的局勢對基輔更加不利,將對中國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習近平堅持他和中共的立場,在導致中國與西方之間緊張局勢惡化的關鍵問題上沒有做出任何讓步。
戰略據點
中共官媒的消息顯示,習近平在訪問的歐洲國家領導人中並未討論電動汽車。然而,當習近平在歐洲時,中國抓住機會擴大其在歐洲的新能源汽車據點。5月9日,匈牙利外交和貿易部長齊雅爾託(Péter Szijjártó)在 Facebook 上發佈,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將在該國建立其首個電動汽車工廠,工廠的建設和基礎設施工作正在塞格德進行,首批車型預計將於 2025 年下線。比亞迪的歐洲區域總經理舒斌也在同一天宣佈,該公司正考慮明年在歐洲建設第二家組裝廠,比亞迪希望到2030年成爲歐洲領先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中國似乎在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玩長線遊戲。北京可能認爲,其在歐洲友好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工廠和汽車將會大受歡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成功將會說服歐洲大陸更加接受它們和中共政權。隨著美國和歐盟加強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中國也可能在尋求歐洲市場來消化其新能源汽車產能。
然而,如果歐盟跟隨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其他出口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北京的計劃將面臨危險。5月14日,拜登政府對中國實施了針對電動汽車、太陽能板、關鍵礦物、鋼鐵和醫療設備等戰略領域的新關稅。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關稅從 25% 上升到 100%,這一舉措可能會阻止中國車型進入美國市場。失去歐洲和美國市場將使中國的大部分汽車產能困在國內,並在國內消費疲軟的情況下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中國乘用車協會在 5 月 10 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儘管乘用車出口同比增長 38% 至 41.7 萬輛,但 4 月中國國內銷售同比下降了 5.8%。
資金緊張?
習近平此次歐洲之行較少討論的一個方面是中國似乎不願通過購買大宗商品或資助基礎設施項目來換取好感。例如,當習近平在法國時,中國只是與空客簽署了一份深化航空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而不是像一些媒體報導的那樣達成購買飛機的協議。此外,中國與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基礎設施合作公告並未包括任何金額。相比之下,習近平在 2019 年 3 月訪問歐洲時,簽署了價值在 50億至 70 億歐元的「一帶一路」倡議協議,中國訂購了300架價值約300億歐元的空客飛機。
中國在習近平最近的歐洲之行中沒有「大撒幣」,表明中共政權在國內面臨重大財政壓力,正試圖節省成本。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惡化、供應鏈的外移和中國大陸的資本外流,北京可能會發現更難以將中國的國庫作爲外交工具。
習近平可能也認爲,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國際社會對中共威脅的認識不斷增強以及對中國因支持俄羅斯而日益警惕的態度,中共靠花錢來籠絡其他國家的手段正面臨收益遞減的局面。
最後,從法國訂購更多飛機與習近平提高中國的製造和科技能力的做法背道而馳,因為中國希望規避西方技術限制並變得更加自力更生。
總體而言,由於缺乏實質性的外交協議和西方對中國出口過剩產能和支持俄羅斯的擔憂一直僵持不下,習近平的歐洲之行不能說是「贏家」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