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分享在 whatsapp
分享在 linkedin
分享在 print
分享在 email

解讀中共五中全會公報

◎這篇分析首次發佈是在10月30日「透視中國」會員專屬的中國時事週報中。 訂閱「透視中國」會員可以查看過去中國時事週報分析存檔。


北京時間10月29日下午5時33分,中共喉舌新華社發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會議公報。幾個小時後,新華網的五中全會專欄只顯示公報加上四篇關於此次全會的報道和評論,其餘文章都是有關往屆全會的「舊聞」。這四篇文章的標題分別是:

  • 《中共中央將於30日上午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0月29日下午3:01發佈)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速覽》(10月29日下午6:00發佈)
  • 《新華網評:乘勢而上開啟新徵程》(10月29日下午7:18發佈)
  •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這些提法令人關注》(10月29日晚上8:59發佈)

大陸官方或半官方媒體紛紛轉載新華社公報及全會相關評論。在撰寫本文時,我們沒有看到大陸其它媒體發表自己的有關五中全會的文章。

公報指出,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公報的主要內容包括:

  • 回顧「十三五」規劃,將其「偉大成就」歸功於「習核心」黨中央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 將政權所面臨的危機和當前的困境說成是「百年機遇」。
  • 中共「十四五」規劃將聚焦「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以「國際循環」為外部資源支持。公報沒有詳細說明中共計劃如何實施「雙循環」。
  • 中共預計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並稱未來五年(2021-2025)需要「更高質量的增長」。但是,公報沒有提供這段時期以及「2035年遠景」的GDP增長目標。
  • 中共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儘管此前外界普遍猜測,但五中全會沒有做出任何人事變動。

我們的分析

1.我們在上期時事週報中說,習近平不會在五中全會上進行人事調整,因為他通過最近的舉動已增強「權威」鞏固權力,使派系鬥爭處於相對可控的範圍內。現在,我們的分析得到了驗證,五中全會的確沒有人事變動。

五中全會沒有人事變動,推翻了目前在中西中國觀察者中流行的「習王分裂」說法。我們有理由懷疑「反習聯盟」在五中全會前釋放「習王分裂」,是為了向習近平陣營施加政治壓力。「反習聯盟」在四中全會前也曾做出類似的舉動,散佈消息說習近平要在四中全會指定接班人並將政治局常委從7人擴至9人。

我們再次強調,並不是所有推動「習王分裂」論調的人都一定是中共精英中「反習聯盟」成員。我們看到的一些「習王分裂」論點,似乎是源於對中共派系政治運作方式的誤解和對中共官方宣傳的誤讀。

根據我們的研究,「習王分裂」的說法源於幾年前參與習近平與江澤民派系鬥爭的有影響力的人士。不過,這種說法在五中全會前幾個月成為「主流」,說明最近有人在努力傳播,讓媒體在日益裸露的信息環境中,在尋找有關中共全會的話題時,找到虛假信息。

2.不過,沒有人事變動,並不意味著習近平已經擺平了派系鬥爭的相關問題。大陸媒體在五中全會期間相對「平靜」,重要政治會議後官方對五中全會的及時報道和評論不足,以及官方對全會信息的嚴密控制,都暗示著黨內的激烈爭論。

五中全會和中共「十四五」規劃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尤其是在面臨國內外問題日益嚴重的時候。因此,黨媒、官媒大談「五年規劃」對中國的重要性,並對五中全會大肆報道,是很正常的。然而,此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10月26日至10月29日),中共官媒和其它大陸媒體對上述問題卻極為「沉默」。五中全會結束後,官方對五中全會的報道和評論的基調也跟足新華社的通稿,幾乎沒有對習近平的炒作或個性化吹捧。事實上,倒是《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關於五中全會的文章,對習近平大力吹捧,其標題(”As the West Stumbles, ‘Helmsman’ Xi Pushes an Ambitious Plan for China”,即「西方國家步履蹣跚,而「舵手」習近平為中國推出雄心勃勃的規劃」)讓人們誤以為是在看中共黨媒。細讀五中全會公報,可以發現《紐約時報》有過度渲染「習舵手」的嫌疑。「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整篇六千多字的文件中只出現了一次,并且出現在公報的第6段及在一連串對中共領導人的習慣性稱讚之後。官方對五中全會的宣傳中沒有對習近平的個性化吹捧,說明他不想引起人們的注意,也暗示了黨內的不安。

根據我們對中共的長期研究,外表「平靜」往往預示著內部令人不安的衝突;中共對外表現得越「平靜」,黨內鬥爭就越是激烈。五中全會報道評論稀少,以及大陸媒體完全跟隨官方通稿,說明習近平在極力壓制黨內的不同意見,防止挑戰其權威的信息被公開。例如,「反習聯盟」發現媒體關於全會的報道與新華社的報道有出入(信息矛盾、格式異常等),就會破壞習近平的影響力;但習近平對大陸媒體報道五中全會內容的嚴格控制,使得他的政敵在中國沒有機會報道五中全會(習近平的對手仍然可以在外國媒體和學術界找到機會洩露關於全會的負面信息)。

3.一些中國評論員稱,習近平計劃推動第三個任期(2027年)甚至第四個任期(2032年),因為在「十四五」規劃後有「2035年遠景」。根據我們對習近平迄今所採取行動的分析,我們認為他正在尋求至少第三個任期,以適當地消除對其領導的派系阻力,全面鞏固權力,實現對中國的遠景目標。然而,「2035年遠景」與習近平的個人野心幾乎毫無關係。

從歷史上看,中共在經歷危機時,會為政權畫出一個「大餅」目標,「把喪事當喜事辦」。然後,中共在宣傳中重複這個目標,直到臨近應該實現目標的那一年,再畫出另一個「大餅」來轉移目標。

在最近發佈的五中全會公報中,許多「畫大餅」言論都是歷次動盪時期召開的全會上的翻版(見下一點)。例如,鄧小平在1977年中共的十一大上提出了「四個現代化」,並把目標鎖定在2000年。當時,毛澤東去世,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鄧小平和中共需要給中國人民「畫大餅」,讓他們「忘記」黨的失敗和錯誤,把精力重新集中到完成既定目標上來。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公報號召黨員和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充滿信心地獻身於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事業」。

快進到1995年9月,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在第五屆全體會議上討論「第九個五年規劃和2010年遠景綱要」的提議。當時,江澤民領導的中共,因1989年六四在天安門廣場血腥屠殺學生抗議者,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另外,2000年即將到來,但中共離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尚遠。十四屆五中全會公報將國際制裁和對該政權的孤立所造成的經濟困難描述為「國際格局深刻變動和我國經濟體制根本轉變」。由於未能在2000年之前實現現代化目標,第十四屆五中全會公報寫道:「在十多億人口的大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既充滿希望又非常艱巨的開創性事業。」為了化解政權危機,公報拋出一個2010年「達到小康水平」遠景目標,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團結起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奮鬥。

4.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是「畫大餅」和「把喪事當喜事辦」的再次重複:

1)中共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指導下,把習近平領導的僅有的幾個成功和所有的失敗都簡單地包裝為「新的重大成就」,把緊迫的國內問題和數不清的麻煩描述為「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為了克服困難,中共黨員和中國人民必須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領航掌舵」的黨中央周圍……,「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這裡的言論與鄧小平和江澤民時代的五中全會公報驚人地相似。

2)習近平領導的「十三五」規劃被吹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同時,中共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完成」該五年規劃目標中得到「進一步彰顯」,「勝利在望」。鑑於中共尚未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幾個方面,甚至在經濟自由化承諾方面陷入僵局或退步,因此,中共的五中全會公報很大程度上是「把喪事當喜事辦」。

3)中共政權的各種危機被包裝為「百年機遇」和「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的快速惡化被包裝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且中共「制度優勢顯著」。

公報承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但是,該黨把自己裝扮成「救世主」,聲稱將「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4)「2035年遠景」要求到目標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鑒於沒有哪位中共領導人能夠長時間在位實現其「畫大餅」的目標,或在被問責之前就已經退休,這些既定目標與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和江澤民的「小康社會」在精神上並無多大區別,只是給中國人民又開了一張空頭支票。而即使2035年習近平還在掌權(那時他已經82歲了),他仍可能將「2035年遠景」的目標改為更遠。

5)堅持認為中共只是名義上的意識形態的觀察者應注意公報中對意識形態控制的關注。公報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共在加快推進軍隊現代化的同時,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最後,黨員和中國人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5.第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粗看似乎是顯示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的雄心壯志和不服輸的精神。然而,剖析黨話,公報是一瓶裝滿危機年代黨話老酒的新瓶。習近平嚴格控制大陸媒體報導五中全會的信息,也暗示了令人不安的黨內衝突和不滿。

企業、投資者和政府需要透析中共「畫大餅」宣傳,關注黨內精英派系鬥爭,以規避中國的政治風險,找到其它的機遇。

英文版

「『透視中國』的洞察力之廣博——從經濟到軍事再到治理,所有這些都以對當權者的卓越的報導為基礎——令人印象深刻。在我五十多年的深入閱讀中國的經驗中,無論是非機密還是機密的情報,『透視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James Newman
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從『透視中國』的報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獨特的見解。」

白邦瑞, 《百年馬拉松》作者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戰略高級研究員

「感謝貴團隊的信息和分析。 非常有用。」

Ravni Thakur, 印度德里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透視中國』的研究幫助我投資或退出中國的公司。」

Charles Nelson, Managing Director, Murdock Capital Partners

「我重視『透視中國』,因爲它的文章(尤其是涉及中共的歷史、當前的局勢和派系政治)總是很精彩。它的分析簡潔、精闢,沒有那些主導華盛頓特區和美國公司董事會中國政策討論的陳詞濫調。它清楚地界定了中共對美國和平與繁榮以及全球穩定的威脅,也代表了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的重大貢獻。我很感激『透視中國』,願它蒸蒸日上!」

Lee Smith,作家兼記者

「貴團隊的見解極大地幫助我們完成對重大問題的定期深入分析。」

Ms. Nicoleta Buracinschi, 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館

「作為會員,我對於您們的服務及所有增進我們理解的深層信息,我感到非常幸運、非常滿意。透視中國極大地幫助我拓寬了有關中國的視野。」

James Newman,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明教授提供的中美貿易戰信息,對於台灣科技產業來說非常有價值。 我們公司基本上按照明教授的預測佈局,擴大了公司規模,豐富了產品線。這讓我們能夠在2019年承接來自中國的大訂單。」

邱先生,台灣瑞昱半導體研發中心(Realtek R&D center)

透視中國對中共的研究,每一個細節都十分深入,非常有參考價值,有助於外國研究人員理解中共以及中國真實國情。」

Baterdene,蒙古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

「[透視中國]對中國內部了解透徹、局勢的分析較為深刻,對中國的資訊有與市面其他同等信息不一樣的地方。希望從透視中國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香港財經日報 (BUSINESSTIMES.COM.HK )

「明居正老師和透視中國團隊的預測,對我們製訂新聞報道方針和預計中國和香港政府的下一步,具有好高的參考價值。」

陳妙玲,香港電台新聞部中國組副組長

透視中國總是發表有關中國精英政治有趣和刺激的分析。關注透視中國的分析,特別是派系鬥爭,是非常有價值的。」

Lee Jones,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國際政治副教授

透視中國對我教授的美國外交政策課非常有用,因為透視中國的觀點與已廣泛接受的『美國應該跟中國合作』的論點不同,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用思辨的方法去觀察當代重大問題。」

Roy Licklider,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兼職教授

「作為一名駐華記者,透視中國對我來說,是深入了解中共如何運作的一個非常可靠的信息來源,從中了解到很多中共派系鬥爭和習近平所面臨的挑戰。」

Sebastien Ricci,法新社駐中國和蒙古記者

透視中國對中美貿易戰和朝鮮的洞察力非常強。 他們的預測通常很準確,毫無疑問這是非常有幫助的。」

Sebastien Ricci,法新社駐中國和蒙古記者

「我發現對於中國的局勢發展,透視中國提供了具有更深度和更廣度的分析,而傳統媒體對於中國的政治、政策缺少這種精準、細緻的描述。」

John Lipsky,彼得 G·彼得森傑出學者,基辛格全球事務中心

透視中國的洞見分析有助於我在劍橋教學,及服務於英國公眾的政策分析。」

Kun-Chin Lin 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大學政治學講師,地緣政治學中心副主任

透視中國對中共的動態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分析,是培養未來懂中共內鬥的漢學專家的絕佳教材。」

Stephen Nagy,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高級副教授

「我發現透視中國特別有助於指導學生了解中國政治的複雜性以及中共內鬥對美中關係未來的影響。」

Howard Sanborn, 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

透視中國是我最有用(和最有趣)的資源之一。」
James Newman,美國前海軍密碼專家
「明教授與他的團隊所做之局勢判斷都非常有遠見且方向也正確;在現今媒體參雜著許多真假難辨的新聞資料中,更是需要透視中國團隊以專業的角度來判斷這個詭譎多變的世界。」

劉正川, 嘉義大學榮譽教授

「非常的精闢,也非常的有見地,能夠洞悉事情發生的原因及預估未來發展的趨勢,尤其中美貿易大戰,台灣該應對的態度,有很好的見解。」

游朝堂,亞洲大學會計與資訊學系客座教授

「我贊同透視中國對中共惡意活動的分析,比如涉及到我們校園內的孔子學院。」

Robert Thurman,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 印度藏傳佛教研究 Jey Tsong Khapa名譽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